人民日报刊登代表、专家热议政府工作报告 于会文针对“大气污染治理”话题发声

2018-03-09 00:00:00

秘书处

        [发布时间:2018-03-07 08:55:00] [来源:人民日报]

 

        3月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各行代表、专家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解读文章

 

        四川省环境保护厅厅长于会文针对“大气污染治理”话题发声

 

        降低PM2.5浓度

 

        治大气污染再出重拳

 

        解读:于会文代表(四川省环境保护厅厅长)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巩固蓝天保卫战成果,今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下降3%,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继续下降。

 

        “这些目标抓住了现阶段大气污染防治的关键,回应了人民群众关心的雾霾治理问题,意味着今年大气污染治理力度会更大、措施会更严、任务更艰巨。”于会文代表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两项指标要下降3%,是基于“十三五”规划提出的5年下降15%这一目标任务的年度分解,是持续推进空气质量改善的合理预期,科学、可行、可达。

 

        近几年来,我国实施“大气十条”成效显著,2017年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明显,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22.7%,重点地区细颗粒物平均浓度下降30%以上。

 

        “要巩固已取得的成果、打赢蓝天保卫战,还有大量艰巨的任务要完成。”于会文表示,大气污染的根本原因是污染物排放量较大。在改善空气质量的措施中,减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细颗粒物等主要污染物是治本之策。目前,我国正在制定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作战计划。从地域看,将以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等重点区域为主战场,强化区域联防联控;从主要措施看,将协调有关部门加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调整,狠抓秋冬季重污染治理。蓝天,一定会一年比一年更多。

 

        造林1亿亩以上

 

        提供更优质生态产品

 

        解读:张守攻代表(中国林科院院长)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完成造林1亿亩以上。这是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的进一步细化和安排。

 

        “美丽中国需要更多的绿色。”张守攻代表说,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相比,目前生态产品是明显短缺的公共产品之一。“十二五”期间,我国国土绿化快速推进,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按照林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要达到23.04%。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年均1亿亩造林任务。

 

        当前,全球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减少,我国森林资源持续稳定增长,减缓了全球森林资源的下降速度。张守攻认为,经过多年的发展,条件好的土地已经绿化,剩下的多是分布在西部地区、偏远山区等干旱瘠薄的困难立地。“沙化土地、石质山地造林难度大、成本高,未来造林面临的困难会更多,要实现造林目标困难不少。”

 

        在国家支持下,经过多年研发,我国科学家已经培育出一大批耐盐碱、抗干旱的优良品种,在困难立地造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张守攻认为,解决造林难的问题,一靠科技支撑,二靠提高投入。

 

        张守攻建议,下一步,应当继续加大科研力度,做好科技支撑,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根据不同类型项目和实施地区的具体条件,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造林补助金,保证各项林业生态工程项目顺利实施。

 

        减贫1000万人以上

 

        用非常之力脱贫攻坚

 

        解读:汪三贵(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

 

        马忠明委员(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80万人。坚持现行脱贫标准,确保进度和质量,让脱贫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与往年相比,今年完成减贫目标的难度更大。”汪三贵说,随着脱贫工作持续推进,容易脱贫的地区和人群基本都脱贫了,剩下的大多是深度贫困地区和特定贫困人口。这些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打赢脱贫攻坚战,得用非常之策,下非常之力。汪三贵说,应精准聚焦老年人、残疾人、重病患者这些特定贫困人口,量身定制脱贫政策,统筹使用产业、教育、生态、易地搬迁等各类扶贫手段,做到不落一人。大力支持深度贫困地区,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

 

        汪三贵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确保进度和质量”,这要求提高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脱贫内生动力,从“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

 

        马忠明委员表示,发展产业是脱贫的重要举措,但当前有些地方存在产业项目选择不够精准、市场化组织化程度较低等问题。“提篮叫卖”的多,龙头企业少,对贫困群众的带动能力不足。接下来,应当立足地方优势规划扶贫产业,用特色产业赢取市场。同时,激发新型经营主体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与贫困群众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稳定脱贫。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