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3月污染过程!守护“成都蓝”,不因“疫”而松

2020-03-01 00:00:00

秘书处
疫情挡不住春的脚步
 
更不能阻挡蓝天成为春的“标配”
 
成都如何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蓝天保卫战?
 
2月28日下午,市委副书记、市长、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罗强主持召开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2020年第一次会议,吹响了今年蓝天保卫战的号角。
 
疫情防控期间,成都将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在全力支持企业有序复工复产、指导企业做好复产复工后环保设施正常运行管理的同时,坚决防止污染反弹,确保高质量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今年成都已收获38个优良天
 
3月预计有1-2次污染过程
 
287天,是2019年成都优良天数再次刷新的纪录。这一年,成都的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168个城市中排第79名,同比提升27名,改善率在168城市中排第25名。数据背后,是成都全市上下一起努力,深入实施铁腕治霾、科技治气,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650”工程的成效。
 
新年的篇章已翻过,成都如何实现2020年蓝天保卫战的良好开局?
 
数据显示,今年1月1日—2月25日,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8天,优良率67.9%,同比增加2天,优良率上升3.6个百分点,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168个城市中排第86名。
 
“治气”虽有成效,但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尤其是2-3月份是完成年度任务的重要时段,形势也不容乐观。来自市气象局、市环科院的分析显示: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3月空气质量形势较去年同期略差,预计有1-2次污染过程,污染时段主要集中在上中旬,其中中旬中期污染风险较大。同时,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2020年年平均气温较往年偏高0.7度,气象整体形势不容乐观。
 
随着疫情的有效控制,全市企业、工地逐步有序复工复产,工业排放、工地扬尘、汽车尾气排放量将急剧增加,社会排放将在一段时期内维持较高的水平,增加大气环境压力。大气科研实验室监测结果显示,近期工作日早高峰时段,机动车尾气排放增加NO、VOCs浓度升高明显,气态污染物二次转化速度加快。此外,疫情后面临的集中消费,可能造成餐饮油烟、露天烧烤等面源污染的大幅反弹。
 
疫情防控阻击战和蓝天保卫战
 
坚持“两手抓”“两手硬”
 
“今年大气污染防治任务压力只会更重,容不得丝毫松懈,必须一如既往地保持定力、坚守阵地,细化措施、巩固成果,坚持一天一天地抠优良天气、一微克一微克地抠细颗粒物浓度。”罗强表示,2020年是关键之年,不仅是“打赢蓝天保卫战”和“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也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在如此严峻形势之下,成都要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坚决防止污染反弹,确保高质量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现场,罗强强调了五个方面重点任务。
 
一要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加快制定实施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科学谋划“十四五”期间污染物减排方向和减排策略。进一步深化污染源治理,实现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持续强化区域联防联控,探索建立统一的排污权交易机制、环境监测平台、环境执法平台和信息公开平台,深入推进区域协同减排,以及上下游水污染联防联治。
 
二要进一步强化科技治气
 
加快推进国家环境保护机动车排气污染控制与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基地)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联合攻关中心等机构落户成都。制定出台生态环境领域人才政策,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健全“天地一体化”监控平台,全面提升大气污染管控精准化水平。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在蓉转化及推广应用,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
 
三要加大新能源推广应用
 
加强新能源汽车产业培育,聚焦高端品牌,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和优质项目,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融合发展,打造更多满足消费者出行需求的高品质车型。加快充电、加氢基础设施建设,最大限度为新能源汽车出行创造条件。大力建设新能源汽车综合性交通网,积极推动新能源(氢能源)公交车、出租车、物流车、商用车和轨道列车运营。
 
四要抓好突出环境问题整治
 
持续巩固环保督察整改成效,确保突出环境问题整治不遗漏、不反弹。充分发挥网络理政平台作用,对群众反复投诉的垃圾、噪音、油烟等环境问题限时办结、及时反馈。加快研究建立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邻避效应”的妥善处理机制,规范项目审批公示程序。疫情期间,要扎实做好生活源废弃口罩、染疫医疗废物和医疗废水处置工作,加强全链条、全环节监管,确保及时、有序、高效、无害化处置,做好环境风险防范,确保全市、全链条的环境安全。
 
五要强化宣传引导
 
合理适度引导社会预期,激励引导企业、机关、各社会组织、市民群众参与到大气污染防治中来,形成全社会保护环境的整体合力。
 
市领导田蓉、左正、王平江、曹俊杰,市政府秘书长周先毅等参加会议。

下一篇